治疗方法:
方药组成:黄芪15g,薏苡仁15g,丹参15g,仙灵脾10g,当归10g,虎杖10g,蜂房10g,败酱草10g,羌活10g,柴胡10g,桂枝10g。
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,加热煎煮40分钟,滤取煎液,复渣煎煮时间同前,2次药液合并,浓缩至约300ml,早晚饭前温服,每日1剂。3个月为1疗程。
辨证加减:湿热疫毒型加白花蛇舌草、板蓝根;肝气郁结型加茵陈、枳实;气滞血瘀型加桃仁、三七;脾虚湿困型加白术、茯苓;肝肾阴虚型加枸杞、五味子。
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胁痛、黄疸等范畴。其发病以湿热疫毒为外因,正气亏损为基础,两者相得,共同启动,病乃滋生。《景岳全书》云:“若阳气虚则气不能行,阳虚则血不能行”、“气血不虚不滞,虚则无有不滞者。”
可见,阳气虚弱,血脉难以温通,阴血不足,脉道失润血行迟缓。肝体阴而用阳,一方有病鲜有他方无虞者,阴阳气血皆虚,正难胜邪,邪毒难清。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总原则,从益气扶正,调动机体自身抗病毒能力入手,组成芪仁汤,意在健脾补肾、疏肝活血、清热利湿,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。
芪仁汤用黄芪、薏苡仁补气升阳、渗水湿、健脾土,渗湿而不竣利,健脾而不滋腻,以利后天得养;肝之体,全赖肾水以涵之,血液以滞之,欲养肝之体,必以滋肾阴,故加仙灵脾以补肾阴;肝体失养,则肝用不畅,气机失调,郁而生毒,故加虎杖、蜂房以助败酱草解毒;气滞则血瘀,故用丹参、当归以活血补血,消肿止痛;
乙肝病毒属阴邪湿毒,久则入血伤阳,故用通阳活血之风药-柴胡、桂枝、羌活,既能开腠理,祛外邪以减轻肝脏对外来致病因子的应激反应,有利于抵御和清除乙肝病毒,又能胜湿宣肺以通腑,促使乙肝病毒外排,从而减轻肝脏负担,以利正胜邪却,从而使肝体得养,则肝用乃畅,体用平衡,肝病乃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