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方法:
治疗药物来源:清肝益脾胶囊,其组成成分:青黛、僵蚕、泥鳅等。 口服清肝益脾胶囊,每日3次,每次2粒,疗程为6个月。
治法:扶正祛邪并进,肝病实脾。本病病位在肝,传之于脾,使肝脾同病。因二者关系密切,肝病易传脾,故当实脾,以防疾病向纵深发展。然而,一味扶正有敛邪之弊,一味祛邪则正气益损,故采用扶正祛邪并进,寓攻于补,攻中有补,补中有攻,且攻不宜刚,不宜伐,补不宜滋不宜腻。采用柔和之药,而弃刚燥之品。
通过扶正祛邪并进,肝病实脾之法,使得肝得疏泄,脾运复健,正气得复,驱邪外出。该药能改善肝脏生化指标。在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面,清肝益脾胶囊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,HA随肝纤维化进展而增加,即HA上升幅度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,与血清IV型胶原7S片段相比,HA更具有诊断价值。
治疗后H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,与治疗前相比,该药能有效抗肝纤维化。另外尚有人采用扶正化瘀方法抗肝纤维化取得了满意效果,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抑制星状细胞胶原基因的表达有关,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。
清肝益脾胶囊能降低血清HA含量,改善肝纤维化,其作用机制是否与此相似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,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,T淋巴母细胞及外周血终末细胞均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,表现为CD4、CD8、CD4/CD8比值下降。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化主要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所致。
清肝益脾胶囊由青黛、僵蚕、泥鳅粉三味中药组成。方中青黛,为菘蓝、马蓝、蓼蓝、大青叶中色素。其咸寒,入肝、肺、胃经。功效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,清肝泻火,定惊。《本草衍义补遗》云:“能收五脏之火,解热毒,泻肝火,消食积”。
《本草汇言》云:“清脏腑郁火,化隔间热痰”。《本草求真》云:“青黛,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”。《本草逢原》又云:“青黛,泻肝胆,散郁火”。现代药理分析,本品含靛蓝和靛玉红。有抗癌、抑菌、保肝作用。僵蚕,为蚕蛾昆虫蚕蛾的幼虫,在未吐丝前,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燥体,其咸辛平,归肝肺二经。功率化痰散结,息风止痉,祛风止痛。
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散风痰结核……”倪朱漠《本草汇言》云:“凡诸风痰、气、火、风毒、热毒、浊逆结滞不清之病,投之无有不应”。周岩《本草思辨录》曰:“僵蚕却痰湿而散肝风”。现代药理分析表明,本品含多种蛋白质、脂肪、草酸铵以及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、镁、钙、锌等28种元 素。泥鳅,又名鳟鱼,泥鳅入药,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谓其:“甘、淡、性平”,“健胃补脾,主治五劳、五热、小儿脾胃虚弱、疮癣。
通血脉而大补阴分”。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四川中药志》、《东北动物药》、《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》补充了“暖中益气”,“利小便”,“清热解毒、消肿解渴”等功效以及“温病大热,神昏口渴,水肿黄疸,小便不利”,“肝炎、腹水”等主治病症。《黑龙江中医药》临床报道,泥鳅粉具有改善肝脏功能,促进肝脾肿大消退等功效。
以上诸药合用,则可共奏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,补胃健脾之功效,使正气得复,邪毒得出。慢性乙型肝炎病势缠绵,易反复波动,最终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,甚至肝细胞癌,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。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是:抑制和清除病毒,调整机体免疫,保护肝细胞,阻断慢性化(肝纤维化)。
清肝益脾胶囊在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症状及体征,改善肝功能,抑制病毒复制,改善肝纤维化,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佳疗效。且无毒副作用,安全可靠。